毒理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药学论文_基于血清代谢组学和网络毒理学研究

文章摘要:基于血清代谢组学和网络毒理学研究有毒中药闹羊花的毒性作用机制。正常大鼠灌胃给予闹羊花药材粉末后,通过中毒症状、血清生化及病理组织学评价其毒性作用。利用血清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学分析,寻找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采用网络毒理学技术挖掘闹羊花的毒性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并进一步与血清代谢组学整合分析,筛选并构建关键“成分-靶点-代谢物-代谢通路”。血清生化和病理组织结果表明闹羊花有明显神经、肝脏、心脏毒性。血清代谢组学发现了31个差异代谢物,获取10条主要代谢通路;网络毒理学挖掘出闹羊花中11个毒性成分相关的332个靶点和141条信号通路。进一步整合分析,筛选出闹羊花中木藜芦毒素Ⅲ、I;闹羊花毒素Ⅱ、Ⅴ、Ⅵ、Ⅶ和kalmanol 7关键毒性成分,作用于AR、ALB、ESR2、SHBG、HSD17B11、ESR1、RXRG、LDHC、AKR1C3、ABCB1、UGT2B7、GLUL 12个靶点,干扰氨基丁酸、雌三醇、睾丸素、视黄酸、2-氧丁酸 5种内源性代谢物,影响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视黄醇代谢4条代谢通路。可见,闹羊花毒性累及多器官系统,由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所致,通过关键毒性成分、靶基因、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揭示了其潜在神经、心脏、肝脏毒性机制,为有毒中药基础研究提供了思路。

文章关键词:

项目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