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鸿儒流芳千古,廉政丹心气满乾坤!尤溪这
微视频|大儒朱熹
八百多年前,大儒朱熹在尤溪诞生。北有孔子,南有朱熹,朱熹理学思想、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朱熹也将福建的思想文化推向了历史高峰。
朱子文化园全景
如今,在尤溪,精心打造的朱子文化园,成为人们了解朱熹研究朱熹的必到之处,亦成为闽中腹地一处具有浓郁朱子文化氛围的旅游胜地。这里飞檐斗拱、古色古香,朱柱青瓦、铺陈古朴,举目皆是匾额、楹联、朱子的名言锦句等,寓意隽永、气象森严,驻足观望,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让人沉浸在一代宗师的光辉思想之中。
朱熹写的“孝”字
《孝经》开启蒙童智
朱熹童年时亲手所植的香樟
朱熹诞生于三明市尤溪县的溪南郑氏馆舍,在那里度过了七年快乐的孩童时光,留下了许多励志的故事。
在父亲朱松的教育影响下,朱熹从小便将“孝”根植于心。从朱熹五岁起,朱松就为朱熹讲授《孝经》,引导朱熹了解道德的妙用,并告诉朱熹,孝道就是做人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朱熹在八岁的时候,已经通晓了《孝经》的大义,并在书上题书道:“不若是,非人也。”
朱熹家训展示
纵观朱熹一生,他也正是遵从了《孝经》的内容去做的。所谓“百善孝为先”,在朱熹留给后人的家训里,也有这样一句话:“子之所贵者,孝也”。
开山书院
赈灾六劾唐仲友
朱熹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位正气凛然、奋发有为的官员,他那些廉洁从政的故事,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
朱子文化苑内的朱熹雕像
南宋淳熙八年,浙东大旱,造成严重饥荒。因此前朱熹在知南康军任上处理饥荒很有办法,宰相王淮便举荐朱熹前往赈灾。为解救灾民,朱熹迅速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但因朱熹推行的荒政直接或间接损害了富豪劣吏的利益,上任不到三个月,朱熹已经处在他们的谩骂和诋毁包围中了。南宋官场腐败,官官相护,朱熹在巡视中对贪官污吏进行奏劾,却奏不倒一个人。
南溪书院
淳熙九年七月十九日,在去台州的路上,朱熹从大量逃荒的灾民了解到台州知州唐仲友大量的违法事实,便奏劾唐仲友一状,指出其刻意催督税租和在任上不公不法的事实。
接下来,朱熹又先后奏劾唐仲友五次,直至九月十二日,朱熹巡历到衢州常山县时,改除江西提刑的朝廷命令也到了,朱熹只得以“填唐仲友阙不可”为由请辞归家。
在弹劾唐仲友的过程中,朱熹一身正气,不畏权势敢碰硬,表现了崇高的操守和气节,受到了正直人士的称颂。他六劾唐仲友的光辉形象彪炳史册。
朱子文化汇演
拒荐官义辞卓母
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为官清廉,不徇私情,不畏权贵,兴革除弊,百姓爱戴,在地方上很有名望。
一日,朱熹正在衙内理事,他的义父刘子羽府里家人刘义突然风尘仆仆地从家乡崇安来到南康,呈上一封义母卓老夫人的亲笔家书。原来卓老夫人专程差遣刘义送书,是为着次子平甫在家无事可做,意欲朱熹给谋个官吏职务。
朱熹阅后,旋即提笔修书,写道:“闻尊意欲为甫弟谋一官职,儿以为不可。其一,谋官差事,乃属一己之私,我等门第孰能为之?其二,即便谋得,亦是不职,观人脸色,受人差遣,何能有所成就?”
卓老夫人接信后,也深赞朱熹深明大义,为官清正。从此,她全力教育儿子奋发图强。刘平甫谨遵母命,勤奋攻读,孜孜不倦,终成有学识的人才。
朱子文化园夜景
朱熹还留下了很多廉政格言。比如(《朱子语类》卷一百十二):“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朱子语类》卷一百六):“士人先要识个廉退之节。礼义廉耻,是谓四维。若寡廉鲜耻,虽能文要何用?”